本人专升本学屌,中年失业,创业中。历来对那些对第一学历有要求的公司嗤之以鼻,对本科要求211,985的公司愤愤不平。凭啥?难道我学屌干活就一定比学霸差么?有本事出来一起溜溜? 然鹅创业一年,面对各色人等,合作伙伴里面有211,有二本,有大专,有高中。一顿操作下来,却总被事实无情打脸。在面对各自熟悉领域的时候,无论学历或院校,各自表现都能满足行业平均水平,甚至有所超出。但一旦涉及陌生领域、事情进入到新阶段或出现意外情况时,211类的伙伴,表现出来的基本都是,迅速理解目标(意图),主动找到对标案例,提出闭环方案,在推进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二本和大专类的伙伴,主观能动性都很强,对工作要求能够迅速做出反映,推进事项也可以较快,遇到突发情况会迅速请示或寻找解决方案,但横向协调能力和整体推进能力与211类的伙伴比就能看到差距。部分大专和高中的小伙伴,则基本都表现出对新情况的困惑,躲避,甚至抗拒。需要对他们的进行整体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达成判断等要素的详细说明,作通思想工作。否则工作很容易出现磨洋工、中断或者拒绝的状况。 如果非要在这些小伙伴们身上贴个标签,211的那帮家伙,就是”自动波“,干活不废话,只要给个目标就行。二本和大部分大专就是”半自动制导“,自己能飞,但要老板这部雷达照着目标,防止跑偏。部分大专及高中的同学,则是”预设轨道“,需要提前设置射击诸元,干活得有模板。 回顾创业以来用人的感受,深深地感觉自己原来笃信的东西已经动摇,“学校/学历≈能力”的刻板印象却在进一步加深。在与一位资深人力总的对话中,她则点破了一个简单事实:“在我们HR眼里,求职者真正的能力、品质并不能通过几次面试就能了解清楚,要基本了解一个人实际工作能力,一般来说这需要半年时间。然鹅试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试错成本,HR会在学历或院校上设置一些门槛。而大多数能够够到这个门槛的人,大多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培养出良好的自律能力,而211、985这些优秀的学生,则能表现出更好的对新概念的接受度和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人才筛选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付出。” 听完这些,我不禁莞尔,原来当年求职,佳兆业以第一学历不够为由筛掉我,还是有道理的。这让我想起大专阶段,我们系里的指导员说过的一句话:“高等教育的本质不是教会你们什么专业上的知识,而是要教会您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和找到解决办法的习惯。” 二者,异曲同工了。
人啊,果然还是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