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活饮食习惯、
肝炎、工作环境等的影响,
大家对成年人肝脏长肿瘤并不陌生;
但是,儿童也长肝肿瘤,
就不多见了。
2岁女童肝里长了四厘米的恶性肿瘤,肝胆外科专家联手“拆弹”
因为生活饮食习惯、
肝炎、工作环境等的影响,
大家对成年人肝脏长肿瘤并不陌生;
但是,儿童也长肝肿瘤,
就不多见了。
2岁女童妙妙因腹胀、腹痛的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认为是儿童常见的“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妙妙开具了腹部彩超的检查。彩超的检查结果传来噩耗——肝脏里可能有一个肿瘤!
晴天霹雳!妙妙的妈妈四处求助,得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的肝肿瘤诊疗水平位于市内领先,立即驱车前来就诊。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廖锦岐介绍: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性脏器,由于组织脆弱,解剖结构复杂,周围血管丰富,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且手术极易致出血、术后胆漏、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查体及查看检查报告,初步诊断孩子患上的是肝母细胞瘤,并且肿瘤位置刁钻,靠近第一肝门,位于肝中叶,肿瘤两侧有丰富的血管。
“肝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廖锦岐说。但是因孩子年龄较小、肝脏体积小,肝肿瘤位于肝中叶,肿瘤大、肝脏里血管密布、术中容易出血等,手术难度很大。小儿血容量约是成人的1/6,几十毫升出血就会导致患儿循环不稳,血压下降,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廖锦岐与肝胆胰外科、小儿外科主任夏喜刚联手,带领团队成员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多种意外情况处理预案。
经过充分准备,为减轻患儿家属及患儿恐惧心理,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手术采用腹壁正中小切口,在不阻断肝门情况下,经过近1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病灶肝叶的完整切除。
廖锦岐(中)与夏喜刚(右)联合手术
左右滑动查看术中情况
左右滑动查看
术后标本(肝肿瘤4cm)
在护士及医生的精心照料下,妙妙术后恢复顺利,目前已康复出院。
术后一周康复出院
夏喜刚介绍,肝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婴幼儿期,起源于胚胎早期的未成熟的肝母细胞,具有多潜能性特征。
此病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家长忽略,常为家长无意间发现上腹部肿块才就诊,发现时往往肿瘤已十分巨大。因此,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对孩子进行观察,尤其腹部经常被衣服所覆盖,不易发觉,或者体检时可考虑行腹部超声检查,对腹腔内脏器常规探查,以利发现早期病变。手术切除是肝母细胞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联合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
肝母细胞瘤若能切除(如肿瘤单发的、瘤体较小、位置表浅且无肝外转移)则预后较好,约1/3的患者可存活5年。肿瘤大小(有无侵犯血管等)、肿瘤切除情况、病理类型、AFP水平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肝母细胞瘤预后的可能原因。对肿瘤巨大或有子灶者,术后应配合全身化疗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从2013年开始探索各种复杂肝肿瘤切除,经过10余年的不断努力,已能够完成开腹及腹腔镜下各个肝叶及肝段的精准切除,成为惠州市完成开腹或经腹腔镜下复杂肝切除的医院之一。
专家介绍
廖锦岐
肝胆胰外科、小儿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惠州名医、岭南名医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脏外科专委会、肝胆胰微创分会、结石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消化内镜MD分会副主委、肝胆胰微创专委会、肝胆疾病学专委会、胰腺疾病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肝胆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肝癌MD专委会常委;广东省肝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胆管癌专委会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副主委;惠州市医学会肝胆外科分会副主委。
夏喜刚
医学博士,惠州市第一人民医家肝胆胰外科、小儿外科主任,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肿瘤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脏外科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结石防治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医院肝胆管结石防治专委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胰腺病学会常委;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