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惠州“两会”胜利召开,“百千万工程”成为热议焦点

惠州文脉 2493 字 2024-01-19

2023年6月,广东明确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其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更好强县促镇带村,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

1月16日—18日,惠州市“两会”召开。现场,“百千万工程”成为热议焦点。惠州市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惠城区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惠城区和仲恺高新区要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快打造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和国家一流高新区。

同时,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聚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建设,突出抓示范带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取得新成效”的具体目标。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做好惠州“百千万工程”积极建言献策。

惠州市“两会”现场

抓好山水经济,打造典型镇(村)

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持续巩固提升“环罗浮山”等13条示范带建设成效,示范带动全市美丽圩镇、美丽乡村建设。

罗浮山下的福田镇,是“环罗浮山”示范带建设的关键环。惠州市人大代表,博罗县福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林志明向记者介绍道,该镇以实体经济为抓手,益利素勒电磁线、金毅新材料等项目已投产,椰泰饮料项目已动工建设,2023年全镇GDP预计3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7亿元,税收2.3亿元。徐田典型村作为该镇联城带村的落脚点,农旅、文旅、民宿、农家乐等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全镇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

“当前,我们已经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美丽圩镇和示范带(徐田、坳岭村)规划。”林志明介绍道,福田镇将按照规划蓝图和“七个一”要求整体化打造“一带一圩”,促进镇村与罗浮山联动发展,争创联城带村新典型,打造罗浮山下山水风光特色镇;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紧抓新材料、新能源、预制菜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引进优质项目,加快镇域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庭院如何焕发新活力?近年来,惠州市创新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让农家庭院“方寸地”成为农村家庭的“增收园”。

惠州市政协委员黄玉玲介绍道,庭院经济的潜力是巨大的,是打好惠州山水牌、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她建议要产业化经营,壮大规模。可以通过“一户一特色”连片打造,联合经营,形成规模;打造“一块菜地、一片果林、一窝家鸡、一间客房、一桌土饭”的“五个一”民宿发展模式等方式。同时,要充分采用农业科技新成果,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线上营销的策划、创作、推广实操方法,打开销路,帮助农户充分挖掘农产品卖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村增收致富。

疏人才、资金难题,破城乡发展不均困局

人才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加速剂。致公党惠州市委员会在“两会”期间提出,要创新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具体建议惠州在精准摸排基层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点单式”特派员选派模式,选派满足基层需求的特派员,既要选派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型人才,也要选派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利用省科技特派员库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引入外市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特派员,改变传统“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建立“多对一”“多对多”帮扶机制,让每个镇(街)、乡村、企业能同时享有多名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长效型”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入科技特派员背后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

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具体建设中,“三农”、小微企业等群体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成为这两大建设的一大束缚。惠州市政协委员黄丽娟建议,惠州可加强普惠金融机制体系和金融市场建设。结合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引导金融资源向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针对不同生命周期和规模大小的小微经济体特征,提供支付、信贷、投资三大金融功能的综合服务。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打通直接融资通道,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对间接融资渠道的过度依赖。加快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各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回归普惠金融本源,专注于支农支小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大力发展各类涉农保险,开发更多与惠州特色产品结合的保险服务品种,提升农业大灾保险覆盖面,提升“三农”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文、图 | 林海生 李海婵 杨锦强 周婷婷 褚思烨

相关新闻

走访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惠阳新圩镇

精细化治理,让群众幸福“摸得着”

随着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各个典型镇(村)“出圈”的背后,一群南粤青年正全力奔跑在乡村赛道上,吹起一股乡村振兴“新风”。

2023年11月,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名单出炉,惠州5个镇入选。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加快推进5个省级典型镇培育,抓好12个市级储备典型镇建设。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惠州5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之一的惠阳区新圩镇,探访其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振兴之道、交通设施建设、民生福祉打造等工作成效。

“党建+”织牢群众幸福生活网

在新圩镇,提起长布村,曾经不少人的印象是“乱”。这是新圩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大村,有着大大小小企业三四百家,人口不断聚集,这个占地17.8平方公里的村庄,常住人口达两万多人,人口密度高,商业形态复杂。

而今,整个长布村都变了,尤其是不少外地人到长布村的第一站——长排小区,记忆中小区内乱停车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停车归位、行车有序,路上铺装了沥青,入口处也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车辆进出系统,秩序井然。

下班时间,记者再次走进长排小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画面映入眼帘——沿街店铺灯火闪烁,下班的人们行色匆匆,老人在幼儿园接娃放学,小区里一切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烟火气渐浓。

据介绍,长排小区探索以“党建+”为抓手,建立物业管理中心、业主委员会与楼栋长共商共治模式,建立了“镇-村-片区-楼栋”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如今,物业管理中心已经负责了出租屋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日常事务;业主委员会已经成立,业主委员会代表协助物业管理中心与其他业主沟通协商,共同管理好长排小区。

长布村长排小区的变化,背后是关于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长布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理念,建立“企业+村居”的出租屋二元共治模式,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管理。

打造“半小时深圳都市圈”

2023年12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高质量建设跨区域产业组团,其中在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上,提出要充分发挥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惠州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协同发展绿色低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惠州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新圩镇,是惠阳正在打造的两大千亿产业园区——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该园区南接深圳坪地街道,西临东莞清溪镇,由梅龙湖、红田、长布三个核心组团组成,15分钟内可到达深莞地区。

惠州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产线正在有序运转

走进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三大组团之一,一期厂房大楼可见到不少挂着“封顶大吉”之类的悬幅。

目前,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一期已引进81家企业,预计达产后产值26.75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有37家企业实现投产;二期引进25家企业,预计达产后产值9.57亿元,其中6家企业厂房已经交付。陆续到来的优质项目,为深惠产业协同发展增添动能。

2023年从深圳搬至梅龙湖的广东豪欧密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仙桂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耕耘,该公司在深圳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客户群体,由于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公司前期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到东莞、惠州仲恺高新区等地考察厂房,最终选定梅龙湖,主要原因在于梅龙湖近深莞,还能够继续与之前的客户保持黏性。“我们现在回深圳也就不到半小时。”周仙桂说。

随着龙湖东路、深莞惠红色干线一期等道路建成通车或即将通车,惠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圩医院约场门诊部、新锋小学正在推进建设,这些都是新圩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形成的具体实践。

加快市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新圩将以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为契机,聚焦“十八个一”建设,统筹推进风貌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等,从抓好城镇能级、存量空间改造、壮大主导产业群等着手,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据介绍,“十八个一”工程,包括了“美丽圩镇十三个一”工程、“中心镇五个一”工程以及新圩镇特色的“党建治理示范三个一”工程,“十八个一”工程已逐一完成选点,其中绿美生态小公园、便民服务中心等12个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

不久前,新圩镇全面推进西南片区综合整治,对国道205线、国道228线、龙湖东路等主要道路两侧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整治“三线”乱拉挂、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车辆乱停放、占道经营、违规设置商业广告等问题,努力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出行安全顺畅的圩镇环境。

同时,新圩镇利用道路节点、零星地块建成了3处口袋公园,陆续对居民开放,在建的1处口袋公园将于年底完工。除此之外,为打造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环境,新圩镇修复破损路面约11000平方米,选取5处合适的闲置地建设停车场,着力守护居民出行,为群众增添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文、图 | 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陈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