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全市唯一!市一院这个党支部获全国标杆称号

随手拍 20273 字 12个月前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及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培育选树工作中,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党支部获评“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据悉,本次全省仅有11个临床科室党支部获此荣誉,市一院急诊医学科党支部位列其中,是全市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党支部。

急诊医学科是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科建设规划“八大中心”之一。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第一站,急诊医学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思想为引领,强队伍,提服务,抓创新,促发展,获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科设独立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党员23人,设立党小组2个,形成“医心急救、全为生命”的支部品牌,获评惠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三等奖(2023)。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内涵建设,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2022年急诊医学科相继获评“惠州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广东省青年文明号”。

筑牢思想根基,夯实战斗堡垒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具有贯通性、支撑性的作用。学习是加强思想建设的直接途径。面对7X24小时工作的急诊科,推动学习规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一是谋划学习载体。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结合 “主题党日”,开展“党员讲党课”“集体读书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大讨论,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学习等,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党支部书记李王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于2019年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获评“惠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颁发的“急诊外科中流砥柱”荣誉称号。

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在“三亮三比”机制中,党员带头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奉献、比服务、比业绩。通过“明星党员”评选制度,设立“优质服务之星”“工作效率之星”“技术能手之星”等三星,一季一评,张榜表扬。通过科学设“星”,严格评“星”,公开亮“星”,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成为干事创业的“追星族”。浓烈的干事氛围促进了科室人员围绕中心工作钻研努力,发挥“急先锋”示范作用,涌现出一大批获得省市级荣誉的优秀人才。2020年杨暑同志获得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2021年薛倩茹同志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护士”等。

知人善任 唯才所宜,锤炼过硬干部队伍

开展结对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支委与“重点人员”结对子,老党员与新党员结对子,党员与非党员结对子,促进干部融入基层,党员融入群众。支部书记李王安的结对对象是急诊综合病区护士长薛倩茹,在他的引导下,薛倩茹主动请缨,赴武汉抗疫一线,表现突出,火线入党。
关注个人成长。党支部书记带队伍,要善于用人和关注其成长。如科室医生陈仪在发现他对毒蛇咬伤救治方向感兴趣后,便给予其平台,其努力钻研技术、发挥专长,成长为本市蛇伤救治方面的专家,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再如,施志国医生,当发现他对创伤、培训感兴趣时,支部书记对他进行专项培养,思想、专业理论和技术逐步提升,他被评选为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培训中心主任。去年他主动请缨到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人民医院开展“传帮带”工作,力求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为提高全市各医疗单位整体创伤急救能力,急诊医学科党员带头,牵头成立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作为执行主席单位,按照一、二、三级创伤中心建设标准和评审评价体系,对18家二级以上医院创建进行评审和定期通报,不断规范和提升区域急救水平。据统计,2022年全市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比“十三五”期末下降了30%。

强化共同理念,办好“民生实事”

党建工作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强化共同的理念和目标,才能发挥出党建引领的作用,才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共同把“民生实事”做好、做扎实。支部创立了“医”心急救 ,“全”为生命的党建品牌,强化了全科“救急扶危,分秒必争”意识。作为我市急诊建设的典型代表,团队锐意进取,借鉴先进急诊管理理念和技术,改进危重患者的救治流程,自主研发急救智能管理系统,实现院前急救“上车即入院”、危重病人抢救从原来的“病人等医生”到“医生等病人”模式转变。急诊医学科党支部带领群团锐意进取,借鉴先进的急诊管理理念和技术,改进危重患者的救治流程,构建5G远程协同急救平台,自主研发急救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从“病人等医生”到“医生等病人”的转变。据统计,年平均接诊创伤病人4.5万人次,近三年(2021-2023)创伤中心共接诊1096名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仅5.56%,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8%以内),在严重创伤急救技术(主动脉球囊阻断REBOA、骨通路输液、环甲膜穿刺置管等)领域连续首创多个惠州第一,急诊创伤外科主导的多发严重创伤专业2022年进入全省学科专业排名前20名。

做专业且有同理心的急诊人 建设更有温度的急诊科

“做专业且有同理心的急诊人,建设更有温度的急诊科”是支部党员大会经过长时间讨论后凝成的共识:把CT室、检验科和急诊药房设在抢救室旁边,抢救室配备床旁超声、X光机,让急救资源围绕危重病人周边,病人不动设备动,病人不动医生动……面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各种实际需要,我们的年轻党员手绘“患者需求卡”、播放减压轻音乐、设立“红马甲”雷锋服务岗,24小时为就诊患者爱心服务。通过党员示范带动,这些已经成为市一急诊人的行动标准。

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间,急诊科是医院防控疫情的重要关口,责任重大,全体支部党员、全科同事在困难时勇于站出来请战,尽职尽责,积极做好疫情流调,做好个人防控、环境防控,做好急诊科疫情防控演练和救治病人,5名急诊医护人员逆行援鄂。荣获2020年惠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在2022年底和2023年初抗击新冠重症期间,急诊科站在了最前线,全体急诊人顶住了精神和体力双重重压,最终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推动创伤培训体系,助力湾区急救事业

“急救工作,预防为主,培训先行”。为积极响应政府的“医疗强基层”战略,急诊医学科党支部组建创伤急救骨干团队,创办了“惠州市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班”,连续四年完成在惠州市四区三县进行巡回培训,培训基层一线医护人员1722人。在党员的带领下,首创的“公众-基层-高级”三级创伤培训体系已逐步成熟,辐射“湾区”,我院创伤培训师资团队连续2年分别受邀到佛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医院和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其院内团队培训,截至目前,培训公众15000人、基层医护1722人、创伤团队62支。
值得一提的是,急救模式获得广泛认可,创伤中心“惠州模式”建设经验近两年在人民网和《医学参考报》等国家媒体头版报道推广,荣获惠州市首届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累计55家省内外医疗单位来函来访。2023年1月份通过省卫健委专家评审成为省内第一家二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医疗改革的浪潮中,急诊医学科党支部将继续履行新时代卫生健康使命,弘扬共产党员精神,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为惠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