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人口繁衍状态探究

惠阳竹叶 2385 字 1个月前

引言:明末清初至今四百年以来,经过十多代人的繁衍竞争优胜劣汰,大概只有占当年男性总人口11.9%的少数人才能一直繁衍后代到今天,其余占比88.1%的大部分男性无缘传承后代。当时能传承后代的先辈们,凭其强大的优秀基因和生育能力,一般都能繁衍下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现代人口。本文通过族谱记载的家族信息个案,考察分析浙江省武义县叶氏的一个自然村在元明清至今的人口变化。

武义县隶属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湖东叶氏以叶节公为一世始祖。第七世祖叶桂公于元朝年间迁徙湖东塘头自然村定居。第十七世祖叶继宗出生于1568年,是明朝后期人,生二子:世贞、世贽,世代居住湖东塘头自然村。现居本村的叶姓村民皆为叶继宗一脉传下,分为二大房。从明末叶继宗算起衍下15代,从元朝叶桂公算起衍下25代,从南宋叶节公算起衍下31代,至今到达三十二世。

从17世叶继宗算起,最满辈者为第32世叶,生于1999年。发展得最快的是28.73年/代〔(1999—1568)÷(32-17)〕=431÷15=28.73(年/代)

最尊辈者为第28世叶,生于1998年。发展得最慢的是39.09年/代〔(1998—1568)÷(28-17)〕=430÷11=39.09(年/代)。

最快的与最慢的比相,差4代人。平均33.91年递增一代。

分朝代观察世代更替的变化

元朝年间,生活了3代人,即本宗第六,七、八世,第九世计入明朝。其中第六世生于1260年,第七世生于1316年,第八世生于1337年,第九世生于1366年。三代历时106年,平均每间隔35.33年递增一代。为增速缓慢期。

元朝末年1367年,统计本宗老少男丁人数有8人。

明朝年间,本宗发展了10代,从第九世到十九世。第一个出生的第九世人是在1366年,第一个出生的第十九世人是在1620年,为25.4年/代(1620—1366=254,254年÷10=25.4年/代)。但是,在1620年出生的那个人无能力传承后代。该村第十九世嫡祖有五人,其中有二人最早出生在1634年(1634—1366=268,268÷10=26.8年/代),所以本宗的最快发展速度取决于1634年出生的二位祖先,最快速度为26.8年/代;最后一个出生的第十九世人是在1674年,为30.8年/代(1674—1366=308,308÷10=30.8年/代)。明朝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28.8年递增一代。为增速较快期。

清朝年间至1999年,这期间发展了9代,从十九世到达二十八世。最早出生的第十九世嫡祖有秉铸、秉镕二人同为1634年,第一个出生的第二十八世人是在1876年,最快的为26.9年/代(1876—1634=242年。242÷9=26.9年/代),但是,在1876年出生的那个人也是无后代,只能在同代人中另找一个有后代的最早出生的人,此人是在1884年出生(1884—1634=250年。250÷9=27.78年/代)。那么,最快速度为27.78年/代;最后一个出生的第二十八世人是在1998年(这人是秉鉽房的,秉鉽生于1651年),最慢的为38.56年/代(1998—1651=347,347÷9=38.56年/代)。清朝至二十世纪末的平均发展速度为33.17年递增一代。

按世代分析

各世代人数、出生年份差距、平均寿命

第8世:2人,起止时间:1331—1337年,首尾相差6年。平均48.5岁。

第9世:7人,起止时间:1358—1370年,首尾相差12年。平均52.2岁。

第10世:13人,起止时间:1385—1405年,首尾相差20年。平均43.6岁。

第11世:19人,起止时间:1406—1431年,首尾相差25年。平均65.2岁。

第12世:38人,起止时间:1429—1461年,首尾相差32年。平均59.8岁。

第13世:45人,起止时间:1451—1492年,首尾相差41年。平均60.6岁。

第14世:49人,起止时间:1475—1522年,首尾相差47年。平均56.7岁。

第15世:44人,起止时间:1507—1586年,首尾相差79年。平均62.8岁。

第16世:49人,起止时间:1529—1609年,首尾相差80年。平均53岁。

第17世:49人,起止时间:1560—1659年,首尾相差99年。平均49.8岁。

第18世:50人,起止时间:1592—1661年,首尾相差69年。平均40.1岁。

第19世:32人,起止时间:1620—1674年,首尾相差51年。平均43.6岁。

第20世:28人,起止时间:1649—1706年,首尾相差57年。平均59.3岁。

第21世:39人,起止时间:1669—1778年,首尾相差109年。平均54.1岁。

第22世:51人,起止时间:1705—1779年,首尾相差74年。平均53.4岁。

第23世:72人,起止时间:1728—1827年,首尾相差99年。平均62.2岁。

第24世:69人,起止时间:1760—1861年,首尾相差101年。平均52.3岁。

第25世:81人,起止时间:1787—1907年,首尾相差120年。平均45.8岁。

第26世:88人,起止时间:1812—1935年,首尾相差123年。平均50.5岁。

第27世:94人,起止时间:1843—1972年,首尾相差129年。

第28世:79人,起止时间:1876—1998年,首尾相差122年。

第八世至第十七世共10代,总人数为315男丁,连续10代都仅有1人能传下后代至今。其余305人在世代更替的艰难岁月进程中失去后代,表现为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是为十代独苗。这一历史阶段处于1331年至1659年之间历时328年。10÷315=0.0317,对于该村来说仅有3.17%的人能在元朝后期至明朝末年,能将自己的血脉传承下来而延续至今,对于占比96.83%的大部分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第十八世有50人,仅有2人能传下后代至今,这2人还是当时的邑庠生,能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延续后代。此时期为明清交替阶段,处于战争年代,人口从万历年间的高峰阶段出现锐减。本宗第十八世人是与广东惠阳逢春公和迪春公的同时代人。

明朝期间,本族男丁共有363人,其中未婚男丁133人,占总数的36.6%。在族谱中同时记录生卒年份的有231人,平均寿命53.5周岁。其中生活在1580年前后的第十五世人的平均寿命最长达到62.8岁,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第十八世人的平均寿命最短只有40.1岁。

第十九世有32人。当中有7人能传承后代至今,都是当时社会地位较高的有文化的人,分别获得邑庠生、府庠生、岁进士等学位。7人之中有5人至今传下男丁,另有2人传至三十世已没有嫡系男丁或者说仅有女性后裔。可见,在第十九世人里也只有占比15.62%的人将自己的血脉传承下来并延续至今。第十九世的人生活在清朝初期的战争年代,人口持续下降。可见,有能力传承后裔至今的先辈,都是当时非富即贵的家庭。

第二十世有28人,是自第十二世以来的人口低谷。从第十八世的50人下降到第二十世的28人,降幅达44%。直至康熙后期,才出现人口的恢复增长。这也可从一个普通的村庄的人口数量变化观察明代后期人口至清代康熙初期的巨大损失。明代1630年的全国人口数量为1.5亿(各界学者说法不一),经过持续几十年的战乱、自然灾害和瘟疫等因素造成的人口下降,直至康熙时期的1682年全国人口数量降至0.92亿。

第二十一世有39人,人口恢复增长。

第二十二世有51人,用七十年的时间经二代人的繁衍,在1750年左右,使本宗人口数量恢复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平。

第二十三世以至现在,本宗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人口数量规模,与全国同一时期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人口发展规模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明末清初诞生的第十九世至今能有几人传下后代?第一个出生的第十九世人是在1620年,最后一个出生的是在1674年,第十九世有32人。其中,一代都没有传下的有17人,占53.13%;传下一代的有2人,占6.25%;传下二代的有3人,占9.37%;传下三代的有2人,占到6.25%;四代之内已经淘汰了75%的支脉。传下四代的有1人,占3.12%;传下十一代的有2人,占到6.25%;传下十一代以后至今的有5人,占到15.62%,这五人的后代在近四百年来形成了相对强势的家族。

清朝期间,本族男丁人数522人,其中未婚男丁133人(与明朝期间数量相同),占总数的25.5%。在族谱中同时记录生卒年份的有325人,平均寿命51.3周岁。生活在明朝、清朝的近二十代人中,以第十一世人(生活在明朝中前期1450年前后)的平均寿命最长为65.2周岁,以第十八世人(生活在明末清初阶段1650年前后)的平均寿命最短为40.1周岁。

按具体几个年份节点分析

1622年,明朝天启二年,该宗人口达到明朝期间的峰值,男性人口101人。

1625年,男性人口99人。

1630年,男性人口90人。

1640年,男性人口84人。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时,男性人口63人。在族谱记录中1643年死亡人口6人,1644年死亡人口6人。两年无新生人口记录,另有一部分人的出生或死亡时间无记录。

1650年,男性人口57人。从1640年至1650年共十年时间人口锐减了27人,下降幅度高达32.1%。

以1650年该村男性人口57人作基数观测。这57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出生在1599年,最小的是出生在1650年,观测时间到2018年该村重修族谱时为止,共419年内进行传承后代能力的观察分析。1650年同时生活在该村的有16世至20世的各一部分人,除去父子关系的重复部分15人外,剩下的42人当中仅5人有能力传承嫡系后代至今,占当年男丁总数的11.9%,其余37人无能力传承后代至今,失传人数占比88.1%。

1652年,本宗老少男丁有60人,到了1681年清代初期的三藩之乱结束时,本宗老少男丁有46人,人口降至自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当时本宗男性人口45人)以来的新低点。1681年也是清代时期的全国人口低谷。

该村从清代至今造成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的社会资源不足,同时也没有外迁到其他的地方寻求建立新的村庄,这与武义县内同地域的其他姓氏家族差不多。对于一些弱势的群体,在激烈的生存环境竞争中无可避免地败落下来。只有少数的优势支脉得以开枝散叶繁衍后代进行发展。但是,在古代优胜劣汰又是一个循环过程,在原先的优势支脉后代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其内部又开始出现分化,有些能继承前人的强势,而有些则衰弱下去,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优势淘汰劣势的过程。然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只要多生育就能做到人丁的兴旺。

结论:武义县塘头村叶氏在元朝末年至明朝末年近二百八十年间,得到较快的发展,人口增长8倍。在清朝至今的三百八十年间,除外迁1人(未详)之外,发展缓慢,人口仅增长4倍。纵观全国同时期的人口,由9200万增至14.4亿多(海外华人不计)增长了15倍多。看到这些数据,塘头村的族人也不要悲伤,如果从元朝末年讲起,本宗人口也是发展了二十多倍的,与同期全国人均发展水平相当。

塘头村叶氏在明代中后期建立了叶氏宗祠、南阳书院和望松楼大厅。南阳书院在明、清时期先后培育出岁进士四人,廪生二人,郡庠生或邑庠生四十四人。今天也有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后,还有各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众多的大学生,各领域的社会精英。可谓山高水长,祖德流芳。

作者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理事,广东惠州叶氏翠云公理事会族谱主编叶钦雄,从事姓氏文化族谱文化的研究。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