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其建设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人工岛建设:为保证伶仃航道30万吨级的通航能力,需在海中垒筑一座人工岛。西人工岛处于采砂区内,地层复杂,建设团队研发了钢圆筒基础预处理核心技术,将57个直径28米、高35-40米、重达650吨的巨型钢圆筒精准牢固地打入海底岩层中,仅用4个半月就筑起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小的人工岛,刷新了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
2.海底隧道:深中隧道是目前全球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要在30多米以下的深海软土层安置32个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实现海底双向八车道通行,总用钢量超32万吨。制造巨型钢壳沉管面临巨大挑战,建设者打造了国内首条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四线一系统”,提高了制造的质量和速度。在30余米深的海底,让8万吨重的标准沉管实现毫米级对接,难度堪比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站对接。其中,E23管节及最终接头沉放对接是一次时间跨度最长、需要两次对接的浮运安装,采用世界首创的整体预制水下管内推出式最终接头,经过6个小时才与E24管节完成对接,实现隧道合龙。
3.东人工岛:作为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东西南北连着隧道、机场、沿江高速。受航空限高影响,有4条匝道隧道处于水下,相当于把地面上的立体交通“沉入海中”,建设者用2000多个日夜,破解了多项世界级难题。
4.伶仃洋大桥建造:遭遇了多重难题,例如复杂的海洋环境和天气条件等。
5.技术创新:工程创新性地采用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在许多方面需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攻克“卡脖子”的世界难题。例如中国工程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使用北斗定位,完成毫米级的沉管对接。
在建设过程中,1.5万名建设者奋战5000多个日夜,攻克了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为全球跨海通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