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来西子,今天不谈风月,不问春秋,只来吹吹水。
深中通道开通已有十日,开通当日车流量巨大。据说,珠江口四大跨江大桥,72小时内车流量增加约5%,而南沙大桥和虎门大桥车流量分别下降了38%和8%,黄埔大桥车流量则保持平衡。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世界级工程,主体全长24公里,算是在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骨架中完成了“关键一横”,令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格局更加均衡和完善。
深中通道确实具有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深中通道不仅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也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
下面,我简单的画了几个圈:
毫无疑问,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形成了香港、深圳、中山、珠海、澳门的一个核心环。这个核心环只要形成合适的管理机制,不仅有最强的资金、又有最好的市场、更有高端的研发和服务和配套的产业制造。那这个大湾区的核心环,将可能是发动机中最强的部位。所以,要求上“要管好用好深中通道,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可见,这个珠江东西两岸形成的核心环一定要是协同管理的打配合,而不是相互竞争。
从这个思路,我们再看这个图:
亚欧主要的三大大陆桥经济带。其中,第三条经济带的优势是纬度低、气候条件相对好,避开了高寒和沙漠地带,沿线地区又可以和铁路公路联网,甚至和航空港联网多种运输方式结合,而且沿线有东南亚、中亚、西亚等人口众多和市场需求巨大的国家。其中作为中部最发达的川渝地区,也在上一年发布了《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实施方案》,积极的融入第三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第三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是非常重要的路权战略带。
作为亚欧第三大陆桥经济带初步起点的深圳,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形成的核心环,促使珠江东西岸形成了亚欧第三大陆桥经济带的起点区域。这个区域起到无论是核心发动机还是先锋模范作用都好,这个影响一定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巨大的。
深中通道的开通,使得深圳与中山之间的通行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物流成本降低了10%—20%,创造了劳动力要素、生产资料要素双向流通的优越条件。同时,作为主产业里仓储中心的土地要素,如果深企计划在中山建仓,仓储成本将原来的每平米50元到80元,下降至20元到30元,下降幅度近60%。结合港资在珠三角多且青睐于中山,那么生产要素(资金、土地、劳动力)多方面成本的下降和优化,原来小而分散的中山民营企业将被注入一剂强心针,如果相关配套政策得当,中山制造再次腾飞不是不可预见。甚至,毫不夸张的说,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东岸研发+西岸制造”、“东岸链主+西岸配套”、“东岸研发+西岸转化”为典型的经济合作模式或将进一步强化。
所以,我们重新看惠州在整个深圳都市圈里的位置,迫切需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融入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湾区最强核心圈,最关键要做的事情无非是发挥交通开路的先锋作用。惠州近期最强的交通建设“丰字”1号公路,无非就是想方设法的融入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以及大湾区。这种重资产投资回报是漫长的,但回报辐射是巨大的。所以,1号公路确实是惠州融入大湾区的重要一笔。只是,惠州拿得出手的交通重资产投资,还真没几个。
重资产投资的回报周期往往是漫长的,而轻资产的投资很有可能快速形成短期收益。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这些重资产的投资,一定要靠国有部门才能完成,重资产投资回报周期虽长,但往后都会持续辐射到周边地区。企业甚至只要做轻资产的投资,就可以获得国家重资产投资以及自己轻资产投资带来的两份收益。这是产业布局重要环节考量,也是投资的重要考量。
深中通道对惠州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人家已经开始形成核心区域的“软硬联通”,惠州可能还在想着:我要先通这个呢?才能再联那个;我先通这个太费钱,我联那个又不见得有收益。然后一群吃瓜群众,一分一分钱的算账,算得比谁都要好。“提瓜算账”要是用来形容惠州融入大湾区始终慢一拍,应该还是挺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