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var(--main-font-color)] [color=var(--main-font-color)]身着汉服赏花逛园拍写真;画上戏曲妆传唱国粹;手捧宋韵瓷器品咖啡;三五好友相约打卡中式糕点、古风茶饮;经过创意设计的木雕家具成为电商平台热搜品类……国潮如今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它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融合现代潮流元素,在让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社会的同时,悄然间掀起了一股新消费潮流。
[color=var(--main-font-color)]今年3月,艾媒咨询发布报告数据,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6月19日,中新经纬研究院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浪潮卓数发布《“618”消费洞察报告(2024)》,报告表示今年“618”期间,儿童汉服、马面裙、国潮首饰、国潮花瓶花艺、国潮创意礼品销售额同比均超50%。6月28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当前,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购买国货“潮品”的网络用户达5.3亿人。
[color=var(--main-font-color)]在“国潮”流行中,有三大重要构成:一是民族文化,二是国货品牌,三是备受重视的年轻力量。其中,消费者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国潮爆火的主要原因之一。
[color=var(--main-font-color)]本期惠州文脉,遍访惠州各地,找寻“国潮”印记。
“袍子”们组队打卡崇林世居 镇隆镇政府供图
[color=var(--main-font-color)]潮流:身着汉服打卡惠州人文
[color=var(--main-font-color)]“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是很多汉服爱好者常常提到的一句话。
[color=var(--main-font-color)]“‘汉服热’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传承。”惠州市华服文化促进会相关负责人陈晓晓表示,每个朝代的汉服都有不一样的美,大家对汉服的热爱并非一味复古,而是对本民族的东西有越来越多的审美与需求。
[color=var(--main-font-color)]作为一名汉服爱好者,刘燕莹自小就喜欢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对我来说有一种魔力。”刘燕莹说,小时候,她就喜欢披着床单,模拟穿上汉服的飘逸感。
[color=var(--main-font-color)]直到2015年,刘燕莹在淘宝上花费400多元购进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汉服——曲裾。刚开始走在大街上,不少人以为刘燕莹身上的衣服是和服,她会不厌其烦地跟别人解释:“这是汉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服饰。”
[color=var(--main-font-color)]2020年,陈晓晓放弃经营了十几年的茶馆生意,在惠州开了一家汉服店,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有不少游客会讨论橱窗前的衣服是韩服还是和服,她也会追出去和他们说:“这是我们汉民族传统服饰。”
[color=var(--main-font-color)]对于汉服,不少人存在着误解,以为是汉朝时期的服饰。“其实不然,汉服指的是汉民族的服饰,每个朝代都有所差异,比如现在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宋代的汉服,它在设计上偏日常,有些朝代则会偏华贵。”刘燕莹介绍。
[color=var(--main-font-color)]汉服爱好者会亲切地互称为“袍子”,这取自诗经的“与子同袍”,寓意他们之间的亲昵关系。2018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被选定为“中国华服日”。再加上“袍子”们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大家对汉服的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
[color=var(--main-font-color)]刘燕莹说,现在惠州汉服爱好者队伍越来越强大,主要以90后、00后年轻力量为主。同时,汉服活动也越来越多,有自发组织的、商业性的、官方组织的汉服活动。在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节日,惠州的汉服爱好者们身着传统服饰,走上街头、走入景点、走进社区。
[color=var(--main-font-color)]凤冠霞帔、绫罗绸缎,迎亲出阁、拜堂成亲……今年2月,一场唯美的宋式婚礼秀在丰湖书院举行,让市民游客近距离了解和感受宋韵婚礼文化,体验大宋文化的厚重感和古代婚庆文化的丰富内涵。“庄重而典雅,文化底蕴与仪式感十足,非常浪漫、意义非凡。”不少市民点评。在刚刚过去的荔枝季,在粤东最大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里,汉服爱好者身着精致的服装、画上靓丽的妆容,现场品荔枝打卡崇林世居,引起了一波不小的关注……
[color=var(--main-font-color)]记者在企查查输入“汉服”搜索词条,共出现11056条搜索结果,其中惠州共有22条,多数为服装类企业。刘燕莹表示,这与2015年相比,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时候只能够靠着周边的“袍子”,相互普及、推荐。有时候,“袍子”们会为了复原对应的妆容,花很长的时间去钻研。
[color=var(--main-font-color)]目前刘燕莹已经收藏了10多套汉服,时不时会穿上汉服参加“袍子”们组织的活动,或品茗鉴画或踏青或玩弓箭游戏。“作为一名喜欢了这么多年汉服的爱好者,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袍子’加入我们,现在消费市场也看到了我们这个群体,汉服的款式越来越多样化,价格也相对便宜了不少,200元左右的就可以满足大家的基本需求。”
[color=var(--main-font-color)]陈晓晓表示,惠州汉服活动已超越了传统的审美场面,在与惠州元素的文化融合中得到传承发展,不断走上文化惠民的活动舞台,以文化浸润文明,推动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color=var(--main-font-color)]
[color=var(--main-font-color)]融合:文旅融合焕发时尚魅力
[color=var(--main-font-color)]早在2017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1万件,文创产品年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随后,各地博物馆纷纷“开卷”,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的“文创热”。前有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玩偶,后有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近年来,带有国潮属性的文创产品成为旅游市场新亮点。
[color=var(--main-font-color)]岭南文脉葳蕤,南粤气象万千,得天独厚的历史渊源让文创产品也有大放异彩的机会,“文创风”同样刮到了惠州。惠州市博物馆内的文创商店,本土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历史之印宝盒”、白马窑菊瓣纹青瓷杯等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据惠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白马窑菊瓣纹青瓷杯以白马窑出土瓷器上的菊瓣纹为元素,施以青釉,色泽雅致纯洁,备受市民游客欢迎。另外,白马窑考古盲盒还荣获全国十大文创之一。
[color=var(--main-font-color)]在位于惠州市隆生大桥下的一间咖啡馆内,每当店员端上美式咖啡时,器皿总是第一时间吸引到消费者的目光。店主阿嘉向记者介绍,该器皿是与东平窑的联名款,此外,店内周边礼品,都有东平窑的元素。阿嘉介绍,店内基本为20到30岁的客人,多数对惠州文化不是很了解,他们也会借此机会向客人讲一下惠州的文化故事。他透露,有一个客人,在店里了解惠州的瓷脉后,一口气订了300个东平窑的杯子送给客户。
[color=var(--main-font-color)]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容器,瓷器本质上很普通。然而,透过古老的瓷器,其所承载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读懂惠州历史,瓷器就是最好切入口。惠州制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随后的各个阶段均涌现出颇具特色的窑口。沿着历史经纬,惠州制瓷业发展起起落落,构成人们不曾经历和了解的历史面貌。
[color=var(--main-font-color)]近年来,随着白马窑名声渐起,惠州陶瓷文化再次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惠城区水东街,余小伦开设了东平窑陶瓷艺术馆,对外展示着惠州本地现代瓷器工艺品,他还聚集了一批本地陶瓷爱好者成立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成为探寻东江陶瓷文化资源的民间力量。
[color=var(--main-font-color)]将文化IP巧妙地融入各类产品,依靠文化“入圈”带动文物“出圈”,不仅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口,还为旅游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color=var(--main-font-color)]作为博罗的代表性景点,罗浮山景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打造文创产品上发力。据了解,目前景区内共有7处文创产品销售点,主要销售雪糕、钥匙扣、扇子、瓷器等常见的文创产品。
[color=var(--main-font-color)]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平日里卖得比较多的便是雪糕、扇子这一类小物件,格外受年轻人的喜爱。
罗浮山景区推出的文创雪糕,备受年轻人喜爱 罗浮山景区供图[color=var(--main-font-color)]被誉为“全网最懂梗导师”的张河清表示,要找到切合时代发展的传播规律,特别是要关注90后、00后在旅游市场里面的话语权和市场价值,综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新媒体,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体的包装,让惠州的旅游产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突围而出。
[color=var(--main-font-color)]
[color=var(--main-font-color)]发展:优化产品设计、创新开发模式
[color=var(--main-font-color)]7月3日,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官网上针对惠州市《关于加强惠州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的建议》(第2024097号)提案发布了相关回复。
[color=var(--main-font-color)]惠州文广旅体局介绍,惠州旅游文创产品的种类繁多,从传统的工艺品到现代的创意产品,从实用的纪念品到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都展现了惠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color=var(--main-font-color)]早在2020年,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就通过举办擂台赛比拼,从100多件文创手信产品中评选出“惠州手信50强”,如龙门农民画系列衍生产品、东平窑系列、考古盲盒等手信,是传统非遗项目借文创之力“时尚再生”的手信产品。
[color=var(--main-font-color)]随着惠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创产品的不断创新,惠州旅游文创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并购买惠州的文创产品,将其作为纪念或礼物赠送给他人。
[color=var(--main-font-color)]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在回复中提到,当前惠州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产品种类与惠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结合不够深入、品牌知名度不够高、市场推广和营销手段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color=var(--main-font-color)]惠州市文广旅体局介绍,惠州将依托惠州丰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创品牌,如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纵革命历史文化的新“四东文化”,这些资源是打造特色文创产品的重要基础,将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设计出具有惠州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
[color=var(--main-font-color)]“旅游文创产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惠州市文广旅体局提出,在产品设计时,要注重融入惠州的文化元素,惠州将创新开发模式,丰富旅游文创产品种类,将与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博物馆等进行跨界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具有科技感和互动性的文创产品。
[color=var(--main-font-color)]同时,将结合惠州的文化特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节等,吸引游客参与并购买文创产品。未来,惠州将继续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优化产品设计、创新开发模式、加强营销推广和融入科技元素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打造出更多具有惠州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另外,惠州也将积极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color=var(--main-font-color)]
[color=var(--main-font-color)]【文脉观察】
[color=var(--main-font-color)]国潮之兴在于制造之兴
[color=var(--main-font-color)]国潮是中国元素与时尚潮流的结合,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国潮兴起背后的逻辑印证了时代的进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color=var(--main-font-color)]国潮之兴,在于制造之兴。制造业与国潮兴起相互促进、共生共长。国潮正成为制造业转型的方向之一。融合文化、旅游等创意元素,制造企业围绕主业不断延伸,通过“跨界”推动生产模式的变迁。以各种非遗体验为主的工业旅游逐渐兴起——曹县将自身打造成为汉服的“代言县”,景德镇变身为文化“IP”……生产制造也成为时下流行的“消费品”。
[color=var(--main-font-color)]当今,商品不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更具有符号价值,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更多是为了获取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近并了解传统文化。
[color=var(--main-font-color)]从市场消费上来看,“80后”“90后”乃至“0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能力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喜欢选择具有中国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的产品。
[color=var(--main-font-color)]当前,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这个过程中,有文化味的制造业也是发展的重要一极。优质的国潮产品,既有时尚之形,又有文化之神,这正契合惠州“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焕发岭南名郡时尚魅力”的目标定位。
[color=var(--main-font-color)]
[color=var(--main-font-color)]文 | 记者 林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