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收藏!一文教你如何远离”山寨证书“

龍狮 13445 字 9个月前

随着职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考取证书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市场上的证书种类繁多,真伪难辨!

如何避免陷入“山寨证书”的陷阱?小编整理了一份避坑指南,帮助大家明智选择,避免上当受骗。

挑选证书时,首要关注其是否有官方认证或行业背书的标识。例如,人社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颁发的证书,以及行业内权威协会认证的证书,都是值得信赖的。

①《职业资格证书》

  • 针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的准入类职业(工种)

  • 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

  • 注意:人社部门已不承担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具体实施工作,水平评价类已退出目录,但原证书仍有效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针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的职业(工种)及新职业。

  • 由备案的用人单位、技工院校、培训评价组织颁发。

  • 报考时确认评价机构是否经过人社部门备案

《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 证明劳动者熟练掌握并应用某项实用职业技能。

  • 考核合格者,可取得相应项目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不分等级。
  • 由省、市人社部门或其审核认可的考核机构颁发。

《其他证书》

  • 针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的职业(工种)及新职业。

  • 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专业证书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如财经领域的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证书,以及工程领域的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 这些证书在各自领域内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从事相关工作的重要资格证明。

一些单位和机构钻政策和改革的空子,以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甚至假冒权威机构,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等,一些不明真相的求职者上当受骗,花钱考“山寨证书”、买“山寨证书”。

🔍假冒权威机构?

其中,有两个打着“职业资格”的幌子发放“山寨证书”谋取不法利益的典型“山寨网站”已经被查处。

①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网站名称和单位标识,其页面内容与人事考试中心官方网站网址高度相似。

②假冒“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该网站违规使用国徽标识,在网页左上角标注“工信部已备案”、“官方认证”等欺骗性字样。

🔍坑”证书识别

有些证书看似诱人,但实际上是“坑”。比如,一些声称可以快速拿证、一周拿证、免考拿证、网购证书、签订“保过”、“包过”、“不过包退”协议等的,很可能是假的或者含金量很低

另外,还要注意那些打着“挂靠”、“代考”旗号的机构或个人,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取得的证书也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

🔍查阅《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

  • 内容:该目录列出了所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共计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

  • 查询方式:在考证前,务必先查阅该目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确认所考证书是否在列。
  • 其他:并非每个行业都设立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例如月嫂、催乳师、整理收纳师等,建议综合考虑培训机构或认证机构的权威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证书的市场认可度等。

🔍《关于证书的真伪辨别》

  • 查询证书颁发机构

    确认证书的颁发机构是否正规、权威。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等渠道进行查询。

  • 查询证书真伪对于已经取得的证书,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相关机构进行查询真伪。例如,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在“技能人才评价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网站上进行查询。
  • 留意证书样式和细节

    正规证书通常具有统一的样式和规范的制作标准。如果证书样式粗糙、内容模糊或存在错别字等明显问题,那么很可能是“山寨证书”。

随着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技能人才评价证书的种类和认证方式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取证书时,建议关注政策动态与市场需求,匹配个人职业规划,同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报考,以保障证书的真实与有效。

无论是证书选择、报考流程

还是备考建议、政策要求等

有关于证书报考的疑问和需求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咨询

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提供专业、细致的指导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