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一中南湖校区七年级新生分班采取公开“双摇号”方式引发关注,很多家长拍手叫好,但也听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支持的家长认为摇号可以公平公正地享受学校教育资源,不支持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娃本来可以进“重点班”享受更好的资源。反正,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造成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我依然要为这种“双摇号”方式点赞。
这些年,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很重视,不允许举办校外学科培训班辅导班,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避免阶层固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既是给学生减负,也是给家长减负。
举个例子,如果正常教学,普遍的孩子只要考70分就可以上高中了,参加校外培训班后,就可能要90分才行,一方面孩子也累,另一方面家长负担也重。长期这样,实际上最终收益的只有培训机构,家长学生卷得没完没了,个个都考100分,虽然考试成绩都上来了,但却失去了区分度,同时也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三令五申强调义务教育学校不允许搞什么尖子班重点班培优班,其实和禁止校外学科培训说的是一个事情,但现实中很多学校依然明里暗里在搞,根源在于学校要好看的升学数据。
从人类的社会性角度来讲,更加不应该搞重点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个体,应该要适应社会的真实情况。说人话,就是你身边既有所谓的好学生,也有坏学生,有各种各样性格行为类型的同学,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如果过早地让一个未成年人长期处在特定不完整的集群中,反而不利于个人成长和培养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容易形成单纯的认知。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不能过早。
往宏观一点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果决定了国家人才结构的形成体系,说到底,那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成千上万的行业,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做科学家,工厂还是需要打螺丝的人,餐厅还是需要服务员,医院还是需要医生护士,街上还是需要清洁工……
比如,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了,中专高中都可以考大学,而且只要考基本都有大学读,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被严重稀释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还是纷纷去打螺丝跑外卖。虽然可能整体素质上去了,但人才结构却失衡了。
所以,回到摇号分班这件事情,既是公平合理的体现,也是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么优秀的方式应该全市推广,必须给个大大的赞!
惠州一中南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