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下手有点重,搞得网络流氓不见了,虽然没有自以为的俏皮话清净一些,但是没有个着力点也不能老是空着抡大锤啊······昨天提到辨证法对于指导我们的工作,看清各种声音背后的动机和逻辑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时候并没有网络流氓过来秀下限,这时我们就要自己给自己提问了。比如:去年此时惠州轨道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理由是什么?可行性分析内容是怎样的,关键的客流指标是怎么测算的?几年前为什么会坚持修那条轨道?这几年发生什么了,到底有没有吸取教训?排除掉想当包租公的群体,其他人有没有亲自去体验高峰266公交和之前那条线路的实际情况?那些思考时间在0.1秒之内就脱口而出:睡城。两个字的人,他的依据是什么?票价+通勤时间的极限承受能力在哪里?超过哪个程度就会宁愿度假式的双城记?度假似的双城记是否能聚集人力资源?如果不能,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抛开客观的通勤需求去推进没想清楚的线路,会发生什么后果?给未来的人制造麻烦?是不是到了仲恺就真的就像他们说的那样?还是变成沙田没开通前的大亚湾?他们的理由依据是什么?大亚湾的海量住房真的是负担吗?网络流氓为什么要这么说?一流城市的关键指标是什么?是否会因为要打造百强区忽视这个极为重要的条件?······问号很多,这是没有人在你眼前秀下限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思考分析提出来的,我发现给自己提问题是一个极好的办法,不过到了网络流氓那里就变成消耗精力的手段了,他们脑子针扎不动,水泼不进,你让他复述一下他想反对的都费劲,甚至躲不见了,难道真的要把这些当成舆论?当成宝贵的民意?
大亚湾策论之为什么我们要养成会提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