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惠城人,惠城话的归属是根据语言学家刘叔新的观点为依据,刘叔新认为现在惠城人讲的方言是东晋以前的本地方言。
首先,刘叔新出生在广州,成长在广州,他对惠城话和客家话都不熟悉的人,而且他还不懂历史。
方言是民系的一部分,民系除了方言还包括历史学、民俗学等内容,刘叔新的所谓观点是毫无依据的猜测,他认为惠城话跟惠阳话存在差异,客家人既然是外地移民,而且是南宋以后才出现,惠城话就应该是超过千年,而且在东晋以前出现的本土方言。我认为这观点除了缺乏依据,还犯了逻辑和常识上的错误,他用排除法,把客家人排除在本地人范围,剩下的即是土著,但是他没想过“土著”也是外来移民,而且是明朝才从兴宁五华迁来,他本人姓刘,就是兴宁刘开七后代,明朝后期才从兴宁迁入惠城。
其次,广府话是广西苍梧话的延伸,潮汕话是福建闽南话的延伸,客家话是赣南闽西话的延伸,刘叔新连这个常实都不懂,再去谈东晋缚娄没什么意义。另外,广东三大方言的形成史都有先来后到的问题,广府人跟客家人都一样,既有南宋移民也有明清移民,而且明清移民还占大多数,这些历史刘叔新也不懂。
刘叔新认为,惠城话起源于东晋,成熟在唐宋。事实是,东晋时期,北方世家大族还没有进入福建南部,惠州镇还没有城建,唐朝时期的东江一带还有很多野象,人口还很稀少,人是方言的载体,人口稀少怎么谈方言成熟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