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先民跟东晋移民没关系,跟明朝客家有直接关系

伟卜博 1010 字 9个月前

文/伟卜博

最近几年,惠城人不断炒作惠城方言历史,某些专家鼓吹惠城方言可以追溯到东晋,甚至是缚娄古国时期,比客家方言早五六百年。那么他们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惠城人跟东晋移民是否有关联?

一,首先是东晋移民历史。

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王朝,都城设在南京,有部分北方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睿迁至南京,史称衣冠南渡。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记载:“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不单洛阳一个地方人向南迁徙,而是北方各州的人都向南迁徙,那时的“南”是指淮河以南,不是指长江以南,而且不同地方迁出的人,迁入的地点也不同,其中迁到江苏淮河以南的又最多。具体迁徙情况如下:

首都洛阳的世家大族迁入南京的比较多;

古青州兖州的山东人迁到现在的淮安扬州的比较多;

古徐州的苏北鲁南人迁到现在的常州和镇江比较多;

古豫州的河南人迁到现在安徽南部的比较多;

西北各州人迁到关中和四川盆地的较多…

也就是说,他们不管迁往哪里,都不会一口气就跑到江西和福建,迁入惠州的就更加不可能。

二、古代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蛮夷之地,是兵家不争之地,其周围山林茂密,交通闭塞,这里环境对世家大族没吸引力,东晋103年时间内,即使有少量家族离开江淮迁往福建,他们也是以官员的身份迁入,而且是分布在福建的不同地区。

下面是东晋迁入福建和江西的姓氏:

陈姓,东晋入福建福州,始祖陈润;

林姓,东晋入福建晋安,始祖林禄;

黄姓,东晋入福建福州,始祖黄彦丰;

郑姓,东晋入福建永泰,始祖郑昭;

杨姓,东晋入福建三明,始祖杨震…

东晋迁入江西的只有一家,叫陶氏,

迁入的是九江浔阳。

东晋到南宋,惠州都还非常封闭落后,当时还作为贬官的投放地,直到南宋,总共投放到惠州的贬官有四百多人,但大多贬官都没留下后代,只有陈鹏飞留下后代,那些贬官可能在惩罚期满后都选择离开,因为地理环境太恶劣。

已经住下的人都要离开,还没来的北方世家族又怎么愿意来?因此可以断定,东晋北方移民跟惠城还扯不上关系,即使有关系也是千年以后的事。

三、交通问题。

唐朝以前,南雄珠玑巷通道还没开通,中原进入岭南的唯一通道是湖南湘江-广西灵渠-广东西江-广东东江,这样的交通状况,要进入惠州要绕很长的线路,东晋移民根本不可能来到惠州。

四、关于缚娄古国跟现在居民的关系。

如果缚娄古国真的存在博罗,按推理缚娄古城应该在梁化,因为早期的博罗县城就设在梁化,那里有城建基础,把缚娄古城变成博罗县城,顺理成章,无需异地重建,如果东晋以前真的还有居民在惠州生活,不管梁化是不是缚娄古国旧址,凭八百多年县城优势,梁化一定有早于东晋的本地人,可是现在的梁化已经没有东晋以前的居民,现有居民都是明清后才迁入,说明秦汉和两晋的居民早已经消失。

如果缚娄古国真的在现在博罗境内,而且现在还有文化传承,那么缚娄古语就应该向外辐射,现在正好相反,惠城方言是从河源连平县辐射过来,河源成片存在,而惠州只是点状分布,不符合常理。

五、广东西部被称为土著的冼、招、植、劳等姓氏,他们都是零星的分布在不同的地级市,而惠州土著却密密麻麻的分布在整个东江流域,也不符合常理。

六、如果惠城人是东晋以前的土著,而广府人又大多是南宋以后的移民,潮州在唐朝以前又还没有汉人进入,这样可以断定,整个广东人都要称惠城人为土著,因为南宋到现在也只有800年,这又是不可能。

七、惠城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惠州市志对惠城人的来源有清析记载。据《惠州市志.人口大记事》第45页描述: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惠州市属以长年战乱,民死田荒,多年未复,兴宁、长乐及安远、武平异邑客民流入归善、海丰、永安等地界”。

注意!这段文字的内容,就描述了明朝中期的惠州人口状况,以及惠城人祖先进入惠州的过程,而且是群体性迁入,这些史料也比较准确记载移民的来源地和落脚点,他们大多是兴宁、五华人,从惠城文史专家组成员祝枝棠、刘叔新、何志成、王国光、吴定球等人的族谱上也明确这样记录,也就是说,明朝后期的移民,就是现在惠城人的祖先,因为惠城周边的客家人都是入清后,政府推出“废界复耕”政策后才从梅州地区迁入。

跟《惠州市志,人口大记事》相一致的是,惠城核心地带居民的原籍地大多注明是兴宁五华:

桥东林氏祖籍在兴宁,明朝中朝迁入;

桥西刘氏祖籍在兴宁,明朝中期迁入;

江北王氏祖籍在兴宁,明朝中期迁入;

东平何氏祖籍在兴宁,明朝后期迁入;

小金罗氏祖籍在兴宁,明朝后期迁入;

祝屋祝氏祖籍在兴宁,明朝后期迁入;

黄氏祖籍在梅县紫金,明朝中期迁入;

杨姓和叶姓祖籍基本来自梅县。

李、张、陈、吴大多来自五华。

所以,惠城人祖先跟东晋移民没关系,跟明朝客家移民有直接关系。